《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时间:2024-07-15 23:41:3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 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 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 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 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 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 “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时数】

总计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否,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提问:第4段举王洋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洋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0、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此处隐藏24874个字……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

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明确: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三种论证方法:

⑴ 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⑵ 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举明朝大理论家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②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③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④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 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省思。

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从而。因为这样,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2.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高度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

(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

(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

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