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5 23:47:2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五篇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 ……此处隐藏2350个字……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1) 古今异义

(2) 词性活用

(3) 特殊句式

(4)通假字

(5) 成语

(6)固定格式

(7)通假字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

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

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

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

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

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

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

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

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