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1《可贵的沉默》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内容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一、质疑导入、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让同学们质疑课题,使同学们从课下的状态回归到课堂上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使同学们学会概括总结。最后老师出示老师概括的课文大概,请同学们齐读,整体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三年级的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适当运用一些图片、动画等形式有助于他们心理图示的形成。本课以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尝试叙述图画内容,并以此引出课文内容,寻找两幅图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使学生画出能表现文中孩子“热闹”、“沉默”的语句,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找出关键词并通过做表情及动作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并通过同学们小组的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孩子们的心理,比较两幅图中不同的情景,理解“最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感悟课文所表现出的情感,实现教学目标即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让学生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使他们懂得在接受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时也要想着去回报父母、关心他人。询问同学们以后想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通过他们的回答,我能感觉到他们已经懂得了该如何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他们已经知道了可以做一些小事来回报父母的爱,不让他们为自己担心。
四、读写结合,学习生字
先学习需要同学们会认的字,课件先显示这些字所在的词语并标注拼音,找几位同学读,后去掉拼音再让他们读。然后学习新课标中需要同学们会认会写的字及词语。在学习词语时指名让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同学们自己指出在写时需要注意的点,找同学上来写容易写错的字,让其他同学借鉴学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在生字卡上练习。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顺利地讲了下来,而且同学们发言也比较积极。我自己感觉比前几次也有进步,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控制纪律的能力有所提高,学会了让学生抓关键字理解课文,在指导朗读时,能够让学生去评价学生。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师提问与互动面太窄,应该关注更多的同学;
2、分角色朗读时,同学们太过积极,课堂纪律有些乱;因为时间关系,朗读只叫了两组同学,导致其他同学情绪有些低落;
3、语言不够简洁,应用简洁明了的话向学生表述想要表达的东西;
4、课件显示有些错误,在教室电脑上和自己电脑有时有些不一样。
《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2在学习过程中,我是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紧扣文本句子,经过我环环相扣的引导,重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整节课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理解词语来透析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词语环节中,抓住文章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换词语等等,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回报这种爱了,我设计了让学生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拓展环节,他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由于整堂课的感情渲染比较到位,孩子们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我也深深的被他们所感动,我很欣慰看到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作业环节,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回报。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真正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然后再把心中的感受融于课文中。这是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也觉得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
《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3由于本课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因此我采用了自读、自议的方法。
1、首先开门见山,由上节课直接引到这节新课的讲授。
2、在上节课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接着各组推选一个同学做记录员,提出一个本组成员都感兴趣、都关心的问题,达成共同意见,然后推选发言人,看哪一小组发言最好,最有根据。我这样组织,是希望看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特意设计了评选“IQ小博士”的活动,这样使学生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去。
3、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们的讨论交流下,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都能一一解决。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汇报交流问题环节和总结升华主题环节,我以生动的图像、声情并茂的朗读、动听的音乐,自然而然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在本课中,“爱”至始至终贯穿于其中,“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是本文的主线。通过“音乐导入、激起爱潮;朗读、感悟、唤发爱意;拓展延伸、掀起爱浪”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拨动学生爱的心弦,使真爱渗透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尤其是最后环节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只停留在对父母的爱,更让学生明白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奉献自己的爱,再加上老师满怀激情的朗诵,更让学生对爱的含义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从而使本节课也掀起了高潮。
当然,我在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改进。比如: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不够,对一些问题的引导还不到位,仅仅只停留在对这篇课文内容的讲解,还不能巧妙地把课文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将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感悟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
《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4《可贵的沉默》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此处隐藏9583个字……给学生。
《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14保康县实验小学 张玉莲前几日,学校开展“两个一”展示活动,听完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可贵的沉默》一课后,我对课中用“情境再现法”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决定也效仿此法来完成我们班这一课的教学。下面 ,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生日吗?祝贺的,请举手!
(同学们一个个骄傲地举起了手。)师(羡慕地):这么多啊![很显然,我的情绪传染给了学生,他们兴奋地互相看着,小声议论着。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接下来,该导入与此气氛截然不同的沉默气氛了,我抛出下一个问题。]师:你们中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气氛虽有些平静,但有近乎一半的同学还举着手。)师: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此时,还有很多同学自豪地举着手。并未出现预设中的“沉默”。我意外的一怔,如何处理?是设法扭转乾坤,回到“预设”,还是跳出课前设计的框架,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去收获一个意外呢?容不得我再多想,只好顺着问下去。]师:告诉老师,你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你又是怎样向他们祝贺的?生:我妈妈的生日在正月二十六。师(微笑):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记得这么清。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爸爸告诉我的,我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了一枝康乃馨。生:我是在爸爸的身份证上看到他的生日是四月初三。爸爸生日时,我送给他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祝他生日快乐。生:……师: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你们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回报父母。也许你们的这一幅画、一枝花、一句问候、一声祝福,带给父母的,却是一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更重要的,是一分欣慰,一份满足。无论你们的礼物有多么稚拙,多么微不足道,但在父母眼里,那永远是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礼物。生:是的!去年冬天,妈妈在北京打工,回来时,手都冻得化了脓,裂满了口子,我看到后,从小卖部给妈妈买了一双手套,妈妈拿着手套就哭了。(这学生说着,眼圈竟红了)师(动情地):这是幸福的眼泪!生:爷爷都68岁了,为了我能在城里上学,他就在城里租了房子,专门为我做饭,我得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师:多懂事呀!生:……也许,这个话题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引起了共鸣,他们有的低低啜泣着,有的咬着嘴唇,有的皱着眉……所有的孩子好像在倾刻间都长大了,懂事了。我不失时机地说:“请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教室里出奇地静,只听见沙沙地书写声和偶尔的啜泣声。教学反思:当捧着孩子们交回的日记,读着那些稚嫩的语言,或是祝福,或是叮咛,或是反悔,或是自责,我觉得那是一种声音,一种心灵拔节的声音,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滋润了这些干涸的心田?是的!是那未曾预设的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成与开放的教学,它是与预设相统一的,即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开放、发展,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所以教学展开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种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如果教师视预设如法规,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教师展示其的一种表演活动。 因此,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拿起笔一吐为快,及时放飞学生心情,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真情涌动于意外之时!
《可贵的沉默》语文教学反思15《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对孩子来说,它是一篇“爱”的教育。爱有许多方面,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可以说贯穿了教育的整个过程。所以我的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因此采取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议议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教学时,把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的利用教材
1、上课开始,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这样不仅自然进入主题,也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先出示图片、歌曲,问:你们看到这漂亮的生日蛋糕、听到优美的音乐会想到什么呢?
2、我就引导学生从情景再现入手质疑关于自己过生日时父母是怎样做的,然后出示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二、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有效的解决问题
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本课重点我设计了朗读,重点赏析,发散延伸等形式对文章做了整体感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思考---交流的过程。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感悟、直至理解,使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总之,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一个“真”字,将扎实的语言训练和“个体价值的体验”结合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