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天辟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整个世界”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 把握结构
在第二课时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是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他是用什么来开辟天地的,你能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在揭示答案的同时又指出了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同时也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了解课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裂开一条缝”“咔嚓”“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再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以此揭示盘古奉献的品质。
四、多种形式 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己读、指名读、找同学评价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积聚多少能量,当他爆发时会怎么样,让学生最后通过齐读这种方式,将盘古的神力鲜明呈现出来。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在学生找出盘古是用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后,提出盘古如何用神力开天辟地这一问题时,忘记先让学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再去回答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准确找出答案,虽然随后在引导下找出了答案,但是走了弯路,课后细想才知道在上课时要细心尤其是要注意细小环节,如果一个小小的环节出错,就会影响下面的教学。
二、在教学的最后过于重视盘古奉献的品质,花费的时间较长,后面部分只能忍痛割爱了,忽视了进一步去强调神话故事的特点,虽然在下一节课把这个环节作了补充,但是感觉如果能连接到一起完成效果会更好。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2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 “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想象感受盘古顶天立地,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盘古为什么含着微笑倒下了?这是怎样的微笑?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二、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三、教给方法,指导背诵
课程内容学过后对课后作业中的背诵,平时只是一布置就了事,没什么背诵指导,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指定背诵的课文学生大多数靠机械记忆完成的。容易遗忘,从长远看,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对学生进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建立记忆网络,明确背诵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2、师生互动,找出九个“变成了”来帮助记忆,启发学生学会记忆的支撑点。
3、让学生尝试背诵,发现薄弱环节,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再次背诵的时候,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3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国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课堂上突出了识字重点,重视词语学习方法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划生字,互相认读交流记字 ……此处隐藏8684个字……
《开天辟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课的语言优美,内容简单容易理解,神话本身的浪漫色彩非常吸引学生。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的备课中,我把课文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学习收获,并把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重点在把课文读通读顺。难点在指导学生写生字,生字的教学不能走过堂,我想着让学生自主发现字的结构、容易错的地方、写字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分开自然段读课文,认真听并且能评价同学的读书情况,这样就能在课堂上把课文读通读顺把本节课重点解决。四年级的生字教学不能放松,生字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书写。这样的环节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难写的生字,自己去写去记,完成生字的教学。
第二课时的精读精讲,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意志坚定、向往光明;开天辟地后身躯化作世间万物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引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开辟天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创造新世界的决心。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句课文中的句子: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抓住“冉冉上升”、“慢慢下沉”三组反义词,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深入体会应该能解决学生理解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盘古的无私奉献,备课时设计一系列的图片,通过欣赏插图,感受世界的美丽,从而体现了盘古的无私奉献。
本课还有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背诵指定的课文内容,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训练有了一定的背诵能力,但如果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课文的学习时能把指定的内容基本背诵下来那就更省时高效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设计一个有图片提示和填空练习相结合的环节,有形象的图片提示,背诵的难度就减低了,相信学生能很快把指定内容背下来。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4在《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盘古这个“大神”在学生心里神奇地站起来呢?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讲讲故事,还孩子们一个“神”
开课伊始,抓住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实现了对当下课堂的颠覆和重构。而讲故事的同学,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书面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语言的魅力、神话故事的魅力、听故事、讲故事何尝不是课堂的一种享受?
2、读读文本 感受神奇
首先,在“开辟天地”这一部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字词句中感受盘古的神力。“咔嚓一声”和“猛劈猛凿”两个词的着力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感受盘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盘古“顶天立地”这一部分则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让学生用双手演示天和地的变化来直观感受盘古长高的神奇过程;在“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等具体语境的导读中,盘古的身高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呈现,学生接口读的过程,就是盘古的形象在他们心里长高的过程;直至最后“巍峨”的出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盘古“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形象。这样的教学,力图体现盘古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
接着,在“化身万物”处,教学中我首先以画面给学生的感观强烈的冲击,这部分的内容,重在“变”,因“变”而神奇。如何导好这个“变”?先看变什么——记忆文中的优美词句;再看怎么变——由此,引发对神话故事想象的思考: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是最上乘的想象。
最后,设计友情卡环节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盘古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孩子内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5《盘古开天地》讲的是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短小,但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从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到最后倒下化作万物都能一目了然。因为本课采用集体备课,采用板块式教学,在准备上课之前,我们各个老师都先准备了初稿,然后再经过讨论得出了共案。
教学设计的流程:
1、了解神话故事。
2、积累雅词。这部分在积累的时候分为几种类型,如词语分类、短句等。
3、概说神话。默读课文,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
4、细悟神话。说神奇,我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因为( )。
5、讲述神话。
经过实施操作,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理论上符合板块式教学的要求,教学主线突出,教学点重难点等方面也能概括其中,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变得繁琐、时间上安排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第二部分积累雅词,教师需要花上8-10分钟跟学生讲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它们与什么有关,这就造成接下来品析段落朗读的时间缩少了,花这么多时间解释不如让学生写一写。其实这里可以单纯让学生多读两遍,老师只需在旁提点一下它们的相同处即可。再者,在第四部分细悟神话,其实文章中处处都充满了神奇,处处都可以去体会,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通过朗读或者词语中感受到神奇就可以了,老师大可不必要每句话都挑出来细细的品析,这样就违背了板块式教学的原则,也把本来一篇充满想象色彩的文章添加了很多主观成分。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1、以主问题贯穿全文。这个故事真神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以神奇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读自悟、品析文段去感受文章的神奇妙处,感受神话的写法。
2、学会通过重点词语感悟人物精神。如第二自然段抓住“抡”、”劈”这两个动作词,通过学生做动作,通过换词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开创宇宙的过程。
3、展开想象的翅膀。课文最容易感受神奇之处在于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让学生通过仿说的形式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盘古倒下后,他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学生的答案往往让老师充满的惊叹。
一次集体备课,就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火花,通过这次集体备课让我学习到更多,希望以后有更多共上一课的教学活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