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习中国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中国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习也要先复习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习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中国降水分布特点”和“中国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然后分析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21.土地资源的利用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3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近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习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 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 ……此处隐藏9388个字……。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教师: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学生:再仔细观察这四幅景观图并讨论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你是“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记好笔记(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再次展示多媒体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P 47图3.3“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
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P 48图 3.5“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学生总结
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二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 课堂活动四:角色体验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1.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2.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3.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八、教学后记
1、认识理解土地资源。
由于初中地理对土地资源概念不要求太完整,因此教学本节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属于土地资源。
2、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学时要通过课本活动内容,通过阅读图表,计算比较认清我国的土地国情,了解我国土地总量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到世界的1/3,因为我国人口多,旱地面积广,高原山地广,耕地少,林地草地人均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当,保护不力,导致破坏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珍惜每存土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这另一重点必须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气候”两方面知识结合分析、推导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规律性。
文档为doc格式